杨海峰、张晓东、刘甲、徐婷婷、张腾宙
(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挖金湾煤业公司)
一、立项原因及背景
在煤矿井下回采作业中,断层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。受大断层影响,提前停采严重造成资源损失,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,过大断层就尤为重要。而8105小煤柱工作面是我公司首次过5m断层,在过断期间遇到了新的问题,给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。鉴于此,煤业公司结合工程实际,通过采取联合支护技术、加强断层揭露处巷道顶板管理、调整割煤工艺、预裂孔技术等方法解决我公司小煤柱工作面过5m断层遇到的难题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为我公司及其他石炭系矿井山4#层小煤柱工作面过5m断层积累了宝贵经验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。
二、研究或革新内容及创新点
1、工程概况
挖金湾公司山4#煤层一盘区8105小煤柱工作面东部为8103工作面采空区,该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527m,倾斜长度为226.8m,煤层厚度1.47~3.90m,平均3.24m,煤层倾角为3°,属近水平煤层,煤层顶底板岩性如表1所示。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后退式开采方法,MG800/2000-WD型采煤机割煤,ZZ13000/25/50型、ZZ13000/25/50H型(过渡架,工作面头部3架尾部4架)、ZTZ1000/23/42型(端头支架,工作面头部1架)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,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。工作面头部从1321m开始揭露5m断层、1330m处出断,尾部从1379m开始揭露、1390m处出断,5m断层特性如图1。
表1 顶底板岩性
名称 |
岩性 |
厚度/(m) |
岩性描述 |
老顶 |
砂岩 |
22.22~36.21 |
白色细砂岩、中粒砂岩,上部多为砂质泥岩 |
直接顶 |
泥岩 |
1.42~3.30 |
深灰色泥岩,局部含少量砂质成分 |
直接底 |
泥岩 高岭质岩 |
3.16~6.67 |
深灰色泥岩,局部为深灰色高岭岩 |
图1 断层特性图
2、8105小煤柱工作面过5m断层创新技术工艺
2.1断层揭露处巷道顶板管理
1)2105巷联合支护技术的应用:密切观察顺槽断层范围内及前后20m顶板压力变化情况,禁止回收巷道原有支护材料。过断前在里程1316m~1340m断层揭露处的顶板破碎区域采用施工悬吊钢梁、打井字型木垛、充填罗克休、喷浆等联合支护技术管理顶板,联合支护参数及布置示意图如图2。
施工工艺:打设工作平台(脚手架和φ50mm×6m钢管架打设长×宽×高为6m×5m×3m的平台)→打锚索→安装钢梁(工字钢垂直巷道走向布置,用70×70×10mm钢垫片固定工字钢)→拉杆稳固钢梁(拉杆规格为φ18×1200mm双头螺纹杆)→铺钢筋网(钢筋网搭接间距≥200mm,并用14#铅丝与钢梁绑扎)→铺设井字型木垛→喷浆。
技术要求:采用联合支护技术后巷道断面不得小于原设计断面(5300mm×3500mm),且要保证巷道平缓不得有阻碍风流的地方,同时钢绞线锁具外外露长度为250mm。
图2 联合支护参数及布置示意图
2)5105巷顶板管理:5105巷侧煤柱为6m小煤柱,在过断期间密切观察顺槽断层范围内及前后20m顶板压力变化情况,若巷道顶板出现缝隙等压力显现情况时,在距离煤柱侧巷帮2.0m处增加一排支护。同时,过断前在1370m~1410m处补打锚索组,锚索组三花布置,组合锚索规格为φ17.8×8000mm(7000mm、6000mm)各一根,排距2000mm,间距3200mm,组合锚索布置示意图如图3。
图3 组合锚索布置示意图
3)调节端面距:过断期间,45#~56#支架处受断层影响,顶板破碎程度较高,为较好地维护顶板确保安全生产,在该区域采取超前带压移架,在设备性能允许的范围内二次推溜移架,将该处端面距缩减至100mm以内,从而缩短空顶时间和空顶面积,并且现场配备网径为50mm×50mm的菱形金属网(各金属网搭接长度为200mm),确保安全过断。
通过采用联合支护技术、补打锚索组及调节端面距的方法,在过断期间2105巷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368mm,两帮最大移近量约为108.3mm;5105巷顶板未下沉,底板最大鼓起量约为523mm,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85mm;工作面内未发生漏顶现象。同时过断期间未对两巷进行二次维护,具有明显的安全优势和显著的经济效益,为安全过断起到了坚实的保障作用。
2.2割煤工艺的调整和预裂孔技术的应用
1)工作面伪斜调整:为了缩短断层在工作面推进时的暴露长度,减小煤机割矸量,并结合工作面设备技术性能及工作面实际情况,在工作面头部遇断开始按头尾3:1进行推进,当头尾错差15m时工作面正常推进,使断层面与工作面的交角约为19°,断层在工作面揭露6~18个支架,效果较明显。过断后按头尾1:5调整工作面,直至头尾平齐。
2)仰斜过断